「躺平」與「安息」

黃少東傳道

近日,內地網絡出現一個新興詞彙-「躺平主義」,這是指內地年青人在面對社會巨大壓力之下產生無力感後,以對抗社會的生活態度實踐低慾望生活,不買樓、不結婚、不生子、減少消費。對這些年青人來說,躺平就是對抗社會中無理的「996」工作文化(早上9時上班,下午9時下班,一星期6天工作),從而在忙碌的社會中逃離並尋找自我。我相信在香港生活的新一代,也同樣面對這種社會壓力。
神學家布魯格曼(Walter Brueggemann)講到有關於「安息」的課題,他認為上帝在十誡中設立安息日,除了要復原創世的秩序外,也同時回應當時埃及法老對以色列民眾的壓逼,並提醒群眾他們已經離開了埃及的工作制度。在《出埃及記》1章提到埃及人嚴嚴地使以色列人作苦工(13節),為的就是要壓迫以色列民和帶來更多經濟效益;而第四誡的安息便提醒以色列人需要休息,放下一切的工作,放棄一個可以換取更多經濟效益的機會,讓我們知道生命的定義並不是來自於經濟效益、生產能力,而是來自於我們與上帝建立的關係。
我們活在忙碌社會當中,不自覺受世界的文化所影響,「Work Hard, Play Hard」都仿似提醒我們要爭取時間享受人生、參加活動,好像一部不會停止的工廠機器般不斷衝刺。但這真的是健康嗎?這種不休息的狀態其實是另外一種追求經濟效益的法老模式,而對抗這模式就是「躺平」安息,在第七日向上帝守安息日。
不過,「躺平」與「安息」在根本上存在著差別。「躺平」是一種失去盼望後的選擇;而安息卻是相信生活是有希望的、有使命的、相信上帝在安息當中依然繼續工作、相信上帝在安息之後繼續會帶領信祂之人在困難的地方繼續前行。《列王記上》19章記載先知以利亞在逃命的時侯,耶和華的使者對他說:「起來吃吧!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。」上帝並沒有像法老一樣叫以利亞不斷衝、不斷工作,而是要以利亞在40日當中好好休息、好好吃飯、好好飲水;同時上帝並沒有叫以利亞躺平後就不用工作,而是提醒他未來有更多的使命需要去完成。
今日讓我們反省生活是否已經被忙碌所佔據,卻沒有一些安息的時間讓我們停下來。讓我們在「躺下」之時,繼續思考安息,願主祝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