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

歐燕冰傳道

3月11日的家長講座,題目是「情緒導航」。講員區祥江博士指出:「情緒」不一定是可怕的東西。因為犯了錯帶來的「羞恥」感,會讓我們不再輕易重蹈覆轍;「恐懼」可以讓我們不致魯莽行事。家長們面對孩子的情緒,總是束手無策,下意識很想盡快壓止孩子們哭哭鬧鬧,認為這樣就是解決了事情。中國人的文化及觀念會讓我們感到「情緒」是一件壞事。例如,「眼淚」對男性來說,是軟弱的表現,因為我們自少便聽見:「男兒有淚不輕彈」、「大丈夫,流血不流淚」等,叫我們學會壓抑情緒。

區博士提到五個「情緒導引」(Emotional Coaching) 的步驟:

  1. 敏銳察覺孩子的情緒
  2. 視情緒為建立親密關係與教導的良好機會
  3. 聆聽與確認孩子的感受
  4. 幫助孩子辨識情緒
  5. 訂立界線有助解決問題

有時候,我們急於解決問題,處理事情,而忘記「人」本身的需要。然而「先處理心情,再處理事情」在管教孩子方面,確實是一個好的提醒。

其實每一個人,不管是基督徒或是非基督徒,也有可能受情緒的困擾。在信徒群體,若弟兄姊妹之間能坦誠分享,不指責、不輕視、不批評,願意陪伴、聆聽,以及同行,又靠着禱告、神的話語,並聖靈的安慰和提醒,我們才能不致被情緒打倒。反之,「情緒」能幫助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有更深的認識,也可以進入更親密的關係。對於非信徒,或是年幼的孩子,願我們成為他們的天使,讓他們在哀傷、恐懼、絕望等的境況中,體驗神藉着人的愛,叫他們跨越一個又一個的難關。

6月23日是家長講座的第二講:「管教啟航」。鼓勵作家長的你一起參與,在家庭裡作一個忠心的好管家。也可以邀請你認識的家長一同報名參加,讓我們在這偉大的工程上,彼此同行。